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累形成的文化资源,是鲜活的历史,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遗址踪迹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筑与设施类红色文化资源、重要革命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百年余来,中国大地积存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虽时空各异,然而内涵丰盈、含义深刻,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鲜活的史实、深厚的素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一、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呈现铸魂价值、引领价值、动力价值等多角度的价值内涵。
(一)铸魂价值:落实立德树人,凸显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向度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它的先进性集中反映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的革命性展现红色文化创生过程中的革命精神凝结。这与当下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契合,对于实现高校政治教学目标,应对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抵制错误思想侵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有重要意义。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人高校思政课,可以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认知,强化学生政治自信,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凸显思政课的政治向度。
(二)引领价值:厚植理论认识,升华高校思政课的思想高度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广延性。它的历史性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伟大实践,它的广延性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不同时空维度的重大记载。在百余年征程中,中国大地保留了较多展现红色记忆符号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这些红色记忆跨越期长且底蕴丰厚。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可以深化青年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增进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引领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锐意革新、勇毅前行。
(三)动力价值:凝聚历史认同,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情感温度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它的丰富性体现在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核的共同体,它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形可看、其质可触、其神可学。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可以借力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形式上的独特性,巧用丰富、生动的案例材料,以不同寻常的红色故事、生动鲜活的先进人物,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信仰对话,以此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料”,品出思想真理的“味”,激发大学生“建功新时代”的内在动力,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奋力书写青春篇章。
二、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审思
近年来,各个高校基于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方式,推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依然呈现“散”“浅”“远”三大现实难题。
(一)要素之“散”:认同度有待提升,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依旧存在“散”的难题。一是育人主体“散”。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队伍存在非专业和不稳定现象,个别教师还存在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导致无法构建一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机制。二是育人系统“散”。完备的数字化教学系统、优良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等配套建设,是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必备条件。部分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融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各部门间协同不足,无法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系统和融合体系。要素“散”,就要求完善育人机制,拓宽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程度之“浅”:融合度有待加强,育人方式不够优化
社会大课堂是讲好思政课的必由之路,也是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有效路径。程度之“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入方式浅。课堂教育中缺乏创新型融入手段与融合性的教学方法,缺乏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教育,也缺乏对文化教育进行归纳总结,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层面,还存在只是讲解员讲、参观者听,或者走马观花地参观红色景点的流水线学习模式。再加上单一的文化教育平台,致使红色文化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融入成效浅。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教育、党性教育等的作用虽得以重视和发挥,但对其隐含的民族精神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功能还未得以有效利用。学生并不能深刻领悟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内核,更无从谈起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效果的持续和评估"。程度“浅”,就要多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融人,构筑立体化教学模式。
(三)距离之“远”:使用度有待增强,数字赋能不够明显
从时间维度看,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代大学生距离较远。红色文化资源虽走过百余年,但产生时间比较分散,大多数形成于革命年代。红色文化资源因其远离现实生活的特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对革命人物、革命文物、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兴致索然。从空间维度看,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使遍布祖国大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广的乡村地区,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乏。多数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存在空间距离,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真正代人红色文化氛围。从心理维度看,由于当代大学生受限于年龄特点和阅历认知,红色文化资源自带的高尚特性往往导致其产生若即若离的心理距离;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的理论学说具有抽象性,致使其对红色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距离“远”,就要求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化载体方法,推动多元化宣教方式。
三、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涵育初心,需要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融合,引导新时代青年始终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强国建设的奋力奔跑者。
(一)汇聚合力:注重运用红色元素,拓宽全方位育人格局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三方联合,打造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队伍,有效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一是打造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队伍。优化人才引进策略,以高标准、严要求选聘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选聘时要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看他们的教学能力、专业背景,还要注重他们的教学教育理念、综合素养。同时,努力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红色意识”。要引导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前提下,牢固树立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自觉更新知识结构,把握学界前沿动态,掌握思政教育主旋律:要建立思政课教师学习制度,深人学习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组织教师研修、考察与实践,系统把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规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开展思政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专业性和逻辑性。
二是构建“思政+各大育人体系”,打造全新的育人生态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责主业”和主渠道作用,制定红色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并积极在思政课教学中组织实施;其他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浸人到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形成教学合力;思政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红色文化建设贯穿校园文化活动始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其成为红色文化的思考者、实践者,切实提高红色文化育人成效。
(二)把握主线:注重巩固红色阵地,构筑立体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把红色文化资源融人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层面,从而推动思想政治课走深、走实。在融人过程中,要坚持全方位和多维度的原则,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找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的最佳融合契机,对如何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并让其伴随高校思政教学的全时空。
一是课堂教学全方位融入,聚焦“知”的内化。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功能,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行为偏好,利用创新型融人手段与融合性的教学方法,把镌刻着红色记忆、彰显独具特色的红色故事专题内容纳人思想政治课,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听得进的方式,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模式等,用红色故事感染、感动、启发学生,充分激活青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深人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谱系,促进大学生在学史明理的同时,主动接受精神的洗礼。
二是实践教学全过程融人,聚焦“行”的淬炼。好的思政课,不能停留在理论说教上,而是应该“行走”起来。要完善社会实践平台,盘活教育资源,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让教学走出课堂和教材,将课堂融人到现实场景,通过参观式教学、一站式体验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空间延伸,让红色文化资源的根和魂“活”起来、“融”起来,发掘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价值,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和实效性。
(三)联动科技:注重讲好红色故事,推进多元化宣传教育方式
在传播媒体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指示精神,需要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激发大学生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创造性,多方力量、多种渠道打造“行走的红色思想政治课堂”,引导广大学生于无形中固化红色认同。
一是跨界融合,持续拓展教育空间。优秀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向引导,更是融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介质。具体来说,应该有的放矢地展开跨界融合,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如,可以有效利用“红色+影视”“红色+剧本杀”“红色+动漫/游戏”等方式,拓宽当代青年喜爱的沉浸式、互动式校园文化活动渠道。同时,要优化高校文化育人内容,建立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库,充分把握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将其转换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校园文化资源,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内涵的、通俗易懂的红色文化作品。再者,发展高校红色文化社团组织,开展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红色主题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红色主题创作,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红色特色活动,扩大红色文化影响范围,实现思想政治课“下沉”,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是技术赋能,全力创建传播阵地。随着5G时代的到来,V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可以助力实现历史场景模拟再现。高校思政教学要与科技力量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依托红色文化的丰富资源,利用新时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度较强的特点,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着力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集特色化、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宽教学场域,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同时,以“融”媒体创设学生乐于接受、普及度高的网络载体,开设微信视频号等信息传播载体的红色文化宣传板块,打造三维实景展示、宣传与教育模式,让静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内涵,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的融人,把握时代脉搏、续红色血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给思想政治课注人“活教材”。(作者:尹晓盼,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金皋琪,嘉兴大学)
(来源:《嘉兴大学学报》2024年9月第3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