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化自主转专业政策的策略和建议: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导向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群体正在深入地参与到现代大学治理,转专业政策的放开同样也是呼应学生合理诉求的重要举措。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政策制定不再仅仅起始于高校管理层面对教育问题认识的自觉性和学科“内驱力”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受到自下而上尤其是来自学生群体的反馈和影响。学校为满足学生在转专业等特定领域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真正做到“学生有所呼,学校有所应”,这也是提升学生在校满意度、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大学治理、回归教书育人初心使命的重要形式。
1.加强专业认同教育,规避二次选择的“逐利性”
转专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依托课堂帮助学生深入认知不同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2024级本科新生调研中,64%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专业咨询辅导、生涯规划等支持。在大学课堂中,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有专业认知和行业情怀。学科和专业应该注重对于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专业引导功能,让专业教育充分覆盖到每一个课堂。如当一名教师在课堂讲授“机械工程导论”,他除了在专业上进行知识传授,更应该把国家层面对于未来智能制造的战略要求进行深入阐述,让学生提前树立在机械工程领域为国家作出贡献、实现行业价值的理想和目标,不断涵养本专业的学术志趣。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于不同专业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也会产生更加清晰的具象化认知,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学生在拥有二次选择机会时依然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的窘境。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专业价值引领功能,让专业认同教育潜移默化地浸润在课堂中。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设立职业规划导师制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行业特点,明确职业目标,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学术基础做好个人长远的发展规划,从而使学生更加理性、审慎地做出转专业的二次选择。
2.完善转专业政策执行机制和监督体系
转专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选拔的公平性。高校要加强对转入端审核的全过程监督,确保在初审、笔试、面试等选拔阶段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重点考察学生的学术基础、专业志趣等,提高选拔的精准性。转专业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和评估过程三个阶段,而其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多方合作参与,共同推动转专业政策的平稳落地和科学实施。一是要坚持转专业政策制定的多主体参与性。要充分吸收学生层面的意见建议,及时把握学生对转专业的实际需求,保障学生在转专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入分析制约学生转专业的瓶颈问题,破解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政策障碍,如避免用专业排名、不及格门次等作为限制学生转专业的条件,充分尊重学生关于转专业的专业去向、时间点等合理诉求。二是转入端的选拔要做到公平公正,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转入端的选拔不仅仅只是考核知识基础,单纯“看成绩排名”,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把握学生的学术志趣,实现“从看分到看人”的转变。转入学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转入专业学生选拔委员会,避免政策简单化、指标化、功利性,避免转专业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转专业选拔全过程的监督。转专业某种意义上是学校的二次选拔,关系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和院系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监督机制,安排观察员监督转入学院对申请学生考核的全过程,确保相关选拔过程公平透明。
3.加强对转专业政策的及时优化和动态评估
针对转专业政策的评估不应该仅仅关注执行阶段,还应关注政策执行以后的实时反馈和系统评估。应在转专业政策实施的各阶段,基于学科角度、学生角度等进行深入调研,提升转专业政策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教育政策评估和其他领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全面把握转专业政策评估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一个科学、清晰、有效的教育政策评估过程,从而为转专业政策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大学生就业等教育热点不断涌现,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些问题的产生,高校亟需对现有教育政策的效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学校要主动把握当前环境下,学校管理政策体系建设工作的“短板”,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同时,进一步兼顾不同学科发展,提升整体培养质量,从而在体制机制上对转专业政策进行不断调整与优化。
高校转专业政策的逐步放开,既是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总体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适当提高学生专业二次选择的自由度,对于提升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行业衔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允许学生进行二次选择,本质上也是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加强学生专业归属感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认同教育,依托课程思政、行业教育等,把专业认同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大中衔接,推进专业认同教育关口前移,要充分遵循中学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更好地把优质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前置到中学阶段,激发中学生的学科好奇心和专业探求欲,实现大中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提前树立学术目标、塑造专业认同、明确专业志愿。
高校还需要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学业指导,校内教务、学工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完善服务转专业学生的学业支撑系统。转入院系需要在培养方案、学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努力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更好地开展新专业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专业认同。此外,学校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打通专业壁垒,注重不同专业的交叉培养,通过打造更多模块化的专业融通课程,促进不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和课程替代,尽量减少同质化课程的修读,降低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以后的修业负担。同时,针对转专业造成的不同学科之间生源不均等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专业生源的动态调整,引导相关学科不断完善师资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行业联动。通过激发学科的内生动力,倒逼相关学科主动求变,提高育人自觉,不断增强学科吸引力,从而让社会真正需要的学科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始终契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作者:武超,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