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不同区域显示其改革发展新成果,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进步,科技文化发展新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新内涵的一个新‘地标’。”这一趋势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提出了新要求。自国家全面启动转型战略以来,许多高校在实践中先行先试,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如福建省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达38个之多,覆盖化工、汽车、装备等多个行业;常熟理工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等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多类型的产业学院,为传统学院注入新活力。随着产业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推广与深入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产教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双院制”模式,是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产业学院和专业学院融合共生的格局,使产业学院在专业学院支撑下,根深本固,并积极发挥改革辐射作用,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借鉴性参考。
一、“双院制”是地方本科高校深度转型的有效模式
(一)“双院制”模式的内涵
本文中的“双院”,分别指专业学院和产业学院。专业学院是指高校内部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类划分的传统二级学院,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产业学院是指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或新兴产业,依托专业学院,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融合相关学科专业,以特色专业或专业群为载体,开展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一种新型二级学院。“双院制”模式,是指以转型发展为教育理念,产教融合为教育路径,为有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研和社会服 务,设计、建构和管理专业学院与产业学院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是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
(二)“双院制”模式产生的背景
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要求地方高校主动求变,加快“引企入教”步伐,积极关注和跟踪产业进步、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实现从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到引领产业发展的大跨越,不断增强本科人才培养源动力,“双院制”模式产生的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来自经济转型发展的挑战。现阶段中国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问题并存,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尤其是紧缺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更是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加剧,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应用型人才。金融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亟需大批应用型紧缺人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新变化为地方高校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双院制”模式凸显了地方高校紧贴市场和产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作为核心任务的新定位。
第二,来自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功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所在。受长期封闭办学惯性影响,部分地方高校过度关注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等“内部质量”,忽视政府产业政策导向、企业需求变化、学生内在诉求等,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严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普遍化的产教融合路径已无法满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转型发展、高水平发展的需求。“双院制”集聚行业、企业等广泛社会资源,积极发挥行业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构建专业学院和产业学院联动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升级版,体现了地方高校推动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共识。
第三,来自国家政策推动。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发[2015]7号)等政府文件,多次提出要“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95号),更是以国家意志形式将产教融合视为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路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与政策具体部署要求地方高校,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创新点和增长点,而“双院制”模式的提出,正是体现了地方高校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畅通产教融合路径的新动态。
二、“双院制”模式的基本类型
部分地方高校建立的产业学院虽然形态不一、组织架构各异,但均有明确的产业
服务面向,都是在结合校内优势资源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上因势而生。如常熟理工学院的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康力电梯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等;宁波财经学院的大宗商品商学院、国泰安创业学院、慧科互联网学院等;武夷学院的圣农食品学院等。在教育领域,模式研究是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过程,进行合理分类的一种方法。为此,本文基于产教融合大发展、大变革的环境,在分析各地高校不同合作形式和特征基础上,总结出三种“双院制”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共建共享型“双院制”模式
此类模式由专业学院与行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培
养人才和共同分享收益。其主要特点:一是共同投入,双方以资金、股份或资源等形式投入。二是共同管理,一般应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理事会,理事由学校、行业企业、专业学院和产业学院院级领导担任,通过其成员构成比例不同决定行业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内部管理的尺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三是共同实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专业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支持,理论型师资,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等,促使产业学院有序规范发展;行业企业提供前沿技术、资金信息、技术人员、实训项目、实践基地,负责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特色课程与教材开发。四是共享收益,专业学院和产业学院分享行业企业资源、教师成长基地、专业发展平台、企业声誉等;行业企业分享学费、社会服务收益等学校特有资源。
(二)高校主导型“双院制”模式
这类模式是以地方高校为主导,专业学院与行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其主要特点:一是行业企业以资金、股份或资源等形式参与合作,一般不直接介入产业学院日常管理。二是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由高校选派,优先考虑由专业学院相关领导担任。除教学外,产业学院的其它日常职能可与专业学院合署,其发展及考核也纳入专业学院规划范围。三是以专业学院为主体,成立实体化运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学院、产业学院、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三方组成,共同制定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院对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师聘用、团队管理等方面拥有主要话语权。四是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在合作中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及技术等力量,为企业技术革新、员工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相应支持。
(三)企业主导型“双院制”模式
这类模式以企业为主导,与上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产业学院往往设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型企业等。它的特点:一是专业学院和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实践型教师等,专业学院提供生源和理论型师资,专业学院一般不直接参与产业学院日常管理。二是产业学院执行院长可由企业相关领导担任,企业成立专门机构,如企教中心等,对产业学院进行管理。三是企业师资承担主要实践教学任务,专业学院师资承担基础理论教学,企业通过一定的教学运行机制,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岗位标准的课程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机渗透。四是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工作、学习,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实现企业获得紧缺人才,学生获得技能,校获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三、“双院制”模式的构建策略
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兼有理论与指导培养实践的两种价值。“双院制”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鉴于合作双方的需求与介入程度各异,决定了三种类型“双院制”模式在构建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一)差异化构建组织架构
共建共享型模式是由双方派遣骨干人员成立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治理结构,行业企业等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对产业学院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等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发言权、决策权,并兼有建设责任。为顺利推进这一模式,应制定各类章程明确不同主体各自工作职责和责权利关系,形成会商制度、决策制度、奖惩制度等,建立针对合作方的监督约束机制是共建共享型“双院制”模式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高校主导型模式中,建立实体化运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实现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关键。专业建设委员会中,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其他合作方代表占比应达到50%左右。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建立在专业学院具有较强的专业集聚能力和较高的师资水平,能真正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有专人专职负责每个专业的建设,否则专业指导委员会容易陷入“空心”状态。企业主导型模式,适合于与专业学院合作的一方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或大型企业,企业一般都处于成熟阶段且具有一定规模,往往也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中的优秀代表。除此之外,还要求企业方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能满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践教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需求。
(二)以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式
在共建共享型模式中,产业学院有效整合企业和专业学院的要素资源,从紧缺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到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实现两者双向介入、全程参与,促使地方高校从封闭办学向全面开放办学转变。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学院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行业企业介入,而行业企业应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专业设置方向精确,课程设置新颖实用,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始终保持同步,教学资源能够根据需要及时更新,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之目标。
高校主导型模式,是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导向,为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内涵,通过走产教融合道路,实现高校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增强发展新活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办学目标。在这一模式中,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成为地方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与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企业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成为地方高校规划学科方向的重要依据。为使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更加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产业学院应根据自身定位和行业特征,依托专业学院现有学科专业基础,找准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科专业结构优势的切入点,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契合性和最佳结合点。企业主导型模式中,企业从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出发,瞄准现代产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要求与专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旨在提高企业服务品质,赢得企业发展的社会信誉。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将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工程案例、人才需求分析等内容充分纳入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企业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强,就业稳定性好,但缺点是地方高校在合作过程中自主性较差。
(三)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在共建共享型模式中,专业学院利用其在学科、技术、政策等方面优势,获得企业的兴趣和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和教材、共建实训基地、设置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提供办学资金(设备)捐助等。这种以人才、技术交换为支撑的校企互利合作,能切实促进地方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实践、共建研发平台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入合作。
在高校为主型模式中,专业学院应首先甄别自身在学科专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入行业企业元素,逐渐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特色,从而不断扩大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专业学院还应充分利用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研项目,协助企业突破生产技术瓶颈,降低企业技术开发成本;通过建立开放性实训基地、开放性场馆、开放性实训室等,与企业共享办学资源,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企业为主型模式中,企业承担了学生教学以及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所占用的生产场地和生产材料,学生工资、福利、保险等一系列成本。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项目论证时,会首先考虑投入成本,这也是一般的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烈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王云儿,博士,宁波财经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