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本研究 > 正文
阅读  次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五大要点保障大学内部质量

发表日期:2021年01月12日 发布部门:《中国科学报》

 过去几十年,我国大学的育人质量保障主要采用外部驱动为主的机制,如国家每几年一次的学科评估等。尽管这种周期性的评估能够对大学建设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却很难实现育人质量的持续改进。

 大学拥有自身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持续改进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高教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当下改革理念已经明确,如何落实和提高仍有待探讨。在笔者看来,设计一个合理的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至少应包含以下五个要点。

 重构质量保障的目标和指标

 谈到质量保障,保什么是首要问题,而这一问题和“学生中心”的理念有直接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质量保障,保的是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保的是老师教的质量。过去高校的教育体系是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因此,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教学水平就成为质量保障很重要的关注点。

 例如,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学位授予权评估,本科教师审核评估中很重视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过程管理等以教师为主要观测点的指标,以及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非常关注学生评教和同行的相互评价,这些做法主要关注的是教的质量。而教学督导作为育人质量过程中重要的监控方式,主要也是看教师教的环节,即使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为了反过来评价教师教的质量。

 面向未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体验和学习满意度,要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群体。这就要求我们形成一套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哪些学生学习的指标应该纳入保障体系,无疑是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的首要问题。

 搭建质量保障的观测体系

 质量保障的观测体系即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指标进行观测的所有节点及其关联形成的系统。一套系统的观测体系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学习与教学过程、学习评估以及全过程不同环节之间的一致性评估。质量保障的观测体系能反映一所大学对于质量保障的基本看法,也能看出这所大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例如,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质量保障体系都是在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下建设的。因此,教师主导的教学环节就成为观测的核心环节,具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材、教师以及课堂等观测点。在当前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下,质量保障的流程就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和学习,例如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结果、学习活动等。

 搭建观测体系需要考虑可操作性问题。实践中,我们希望衡量的某个指标优势并不能找到理想的观测点,或即使找到观测点也难以准确衡量。因此,找到好的观测点和衡量办法,是各  高校强化质量保障的第二个重点。

 确定质量保障的标准

 在选定所有的观测点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每一个观测指标的最低标准,这也是质量保障的基本原则。标准的设定一方面需要参考各类监管机构和认证机构的要求,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大学致力于做国际认证,因此也需要参照国际认证机构的标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标准,这是体现大学办学特色的地方。很多高校只满足外部标准,没有自己的标准,这是大学缺乏特色的原因之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例,每个大学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也可以对特定的目标设定独特的标准值。

 标准不一定都是数字,但是一定要清晰、可比较。每一个标准都应该能让评估和认证者很清晰地判断具体的实践是否达到标准。因此,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的第三个重点是综合内外部要求,确立本校的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有本校独特的标准。

 搭建质量保障的内部流程

 质量保障的行动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庞大体系。把这些行动梳理清楚,并规定好先后顺序和相互联系,是确保质量保障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从层次上来讲,可以从学校层面、院系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分别规定具体的流程,并将这四个层面的行动嵌套关联在一起。从循环改进的角度讲,需要设定每一个行动的时间跨度和循环周期,这是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步骤。

 以西交利物浦大学新专业申请审批为例,该流程一共有六步。第一步是专业大纲审批,包含了向我国教育部的申请和向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申请。在这一步结束后,后面的五步都是利物浦大学审批的动作,这些动作清楚地规定了谁在什么环节该做什么。

 这里面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理念。不管是内外部的评审人,还是利物浦相关的审批委员会,都很少直接给出专业合格或者不合格的结论,而是列出一系列需要改进的点。当这些点修改完成后,即可进入下一轮,这也体现了培育的理念。

 确立质量保障的组织机制

 如上所述,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更复杂的是设计完成后的实施。这么多的行动谁来主导、谁来执行呢?

 首先需要明确,质量保障需要全校所有人参与,不能由质量保障办公室的几个人去保障全校上千门课程。如何调动全员参与,不同学校需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而把贡献于质量保障作为每位员工的基本岗位职责是基本原则。

 其次是相关协调机制。如果所有员工都参与质量保障,如何进行协调?建立委员会是很好的跨部门协调办法,可以把质量保障的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和类型,然后每个区域和类型成立相应的委员会来协调不同部门和人员的行动。

 第三是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这主要解决的是应该由谁来评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由行政领导,也不是由质量保障部门来做,而是由负责设计和实施的人之间相互评估,即建立教学共同体机制。建设教学共同体的关键是要制定好对话规则,即相互评估时紧紧围绕指标和观测点,要有如何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及如何针对反馈进行调整的行为准则,还要明确界定行政权力和共同体权力之间的边界及合作规则。

 因此,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还要致力于打造三大组织机制:参与机制、协调机制和评估反馈的共同体机制。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版本, 1024 x 768 分辨率
Copyright © 2013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