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阅读  次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透视

发表日期:2018年11月21日 发布部门:《中国教育报》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有些神秘又有些“另类”的大学——

         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不同,国科大的学生层次是倒三角形的,研究生多、本科生少。目前,国科大在学本科生仅1500余人,而在学研究生超过4.9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这里曾诞生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

         在师资方面,国科大称得上“奢华”。在国科大,每年有六七十位院士上讲台授课;对于本科教学,更是作为重中之重,院士频频出现在讲台算得上是“标配”。

         4年前,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为了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将招生数限定在400人以内。尽管招生人数少,但因为定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科大在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定上毫不含糊,调研了国内外若干高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科大本科生培养方案。

         这所孕育于改革开放之初,诞生在“科学的春天里”的大学,40年来逐渐成长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成为我国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大厅的墙壁上,工工整整地悬挂着108位院士的照片,他们是自1978年建校至今,国科大所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

         国科大的校园没有边界,因为它是同中国科学院100多个研究所“融合”在一起的。40年来,国科大之所以人才辈出,正是得益于40年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出的“科教融合”培养模式。

         如果把人才培养层次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话,本科生为塔基,硕士生为塔身,博士生为塔顶,而高层次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则是位于塔顶上的明珠。国科大借“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就是要培育这些熠熠闪光的明珠。

         “科教融合”应时而生

         今年2月,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公布了2018年自然指数综合排名,国科大表现抢眼,位居内地高校第5位,较2017年上升3位;全球高校排名第28位,较2017年上升44位。

         对照2017年的自然指数,国科大在2018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不仅内地高校排名显著提升,被统计的优质科研论文数也增加402篇,增幅超过32%,显示出“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正在为国科大带来强劲增长势头。

         说到“科教融合”模式,就不能不提国科大的前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位于北京三里河路52号中国科学院机关办公楼六层的一间办公室里,国科大原党委书记邓勇,向《中国教育报》记者回顾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前后那段难忘的历史和背景。

         原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1年,就由中科院、教育部联合发布了《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拉开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序幕,中科院当年招收了95名,占全国总数276名的三分之一。19558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随后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正规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开始。”到了19649月,中科院在研究所密集的北京中关村地区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不过,那个时候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还没有形成规模,并在‘文革’期间中断了招生和培养。”邓勇说, “直到1977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研究生招生和高考制度,中科院才在全国最早恢复招收研究生。”

         几经周折,19781014日,研究生院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语言学院礼堂举行。“研究生院成立之初,就初步制定了导师制等教学制度,李政道、彭桓武、刘东生、叶笃正等一批著名学者亲自为研究生授课。”邓勇说。

         一长串的大师级学者名单,让简陋的研究生院成为学界硕大的“名人堂”。这在当时的学术领域,简直就是全中国最为亮丽的改革开放的风景线。

         “当时,没有校舍,我们就借用北京林学院的空校舍上课。虽校舍简陋,却群贤毕至,大多数课程由中科院内外的顶尖专家教授讲授。”国科大1978级校友、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马中骐回忆说。

         为了帮助记者加深理解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邓勇解释说:“从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历史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已成为规律,高校与科研机构加速靠拢的趋势日益明显,由师生组成的探究学习共同体,成为知识创新与传承的汇聚点。”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国家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高度融合。”邓勇说,这种“科教融合”的模式,不仅催生了大量原创科研成果,也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建设。

         来自国科大的统计显示,40年来,国科大已累计授予16万余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近8万名;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290名。国科大培养的学生有108名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有25%是国科大的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中科院每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都有国科大学生的参与和贡献。

         由“科教融合”培养模式造就的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并由此巩固了中科院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国科大本科生的培养方式为“三段式”,前13个学期,学生主要以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为主,从教学深度到教材选择,国科大的数学、物理课一向被公认“难”,但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更为46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78学期,他们可以选择到世界知名高校访学或直接进入导师的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

         “感觉就像武侠人物,一开始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背诵了很多貌似没用的心法,等武功达到一定境界,才意识到这些心法的宝贵。”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宁尚龙曾这样分享体会。

          院士、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知名科学家,以课程主讲人或授课团队成员的身份,为国科大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关于国科大独创的团队授课制度,国科大副校长郭正堂院士说:“我希望团队授课制度达到的效果就是,一门课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由这个方向最高水平的专家来讲,让学生们学习到最前沿、最专业的知识。”

         不仅是团队授课制度,建校40年来,国科大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伴随着“科教融合”体制机制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

         与本科生“三段式”培养模式略有不同,研究生“两段式”的培养模式,便是国科大从建校之初就一以贯之的“独创”模式。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生在完成一年的基础课程集中教学后,进入国科大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在导师的课题组中开展科研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方略,和导师一道将中国乃至世界的科研难题由“无解”变“有解”“可解”。

         宁尚龙所说的那些“貌似没用的心法”,就是这样从一线科学家们的课堂中,走进了外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实验室,并发挥着巨大作用。每天泡在实验室,参与重大课题的科研工作,对研究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学生毕业前不乏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有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了领军人才。

         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我们就见到了一位这样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她叫张云芳,2018年从国科大博士毕业。毕业前,她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抛来的橄榄枝——以引进人才方式聘她为教授和博导,专门为她搭建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外加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而自认并非天资聪颖的张云芳,曾经只是延边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一名普通本科生。一切都因为2011年她选择报考发育生物学专业研究生之后才发生了巨变。对分子生物学感兴趣的张云芳,在安徽大学读研究生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北京中科院动物所跟着导师一起做科研。经过两年的科研训练,张云芳以第一作者署名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坚定了做一名科研人的理想。

         在国科大读博士二年级时,张云芳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开创性研究论文,该成果被评为当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震惊生物界。随后,张云芳在该研究方向上继续深入,在博士毕业之际又以第一作者署名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她博士毕业就被聘为博导的研究基础。“这里有很好的导师,有很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有很好的教学机制,能培养我们做科研的能力,让我们专注于做科研。”张云芳的话算是对“两段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好的解读。

         在国科大,除了知识创新外,保障教学和做好人才培养也是重中之重。为了保证一流的科学家上讲台,国科大专门建立了岗位教师制度,保证研究所的一线优秀科学家能够给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

         国科大岗位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说:“国科大最大的优势,就是来上课的老师都有做出优秀成果的经历,他们把自己的科研经历结合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一流的科研应该怎样做。”

         近两年,随着科教融合学院建设工作的推进,国科大再次启动教学改革,其核心就是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

        “调整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普及课、专业研讨课、科学前沿讲座、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六大类。”国科大教务部部长张元勋介绍说,自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国科大各学院已全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课程门类极大丰富。仅以20172018学年为例,国科大开设了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等各类课程达1966门。

         低调奢华的教师队伍

         在本科生的课表里,有一门名为“发现生命奥秘”的专业普及课,刚看到这门课的授课团队名单时,国科大2016级生物专业本科生李昊表示“被惊到了”。授课团队名单如下:

         中国基因组学科学家、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转录组研究首席科学家于军解读和拓展“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生命科学相关问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艳丽讲授“基因组编辑技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瑞明研究员讲解“染色质与表观遗传、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

         “这么多大专家为我们讲解生命科学领域很多的前沿科学进展,让我对生物究竟是做什么的有了基本的认知,它比专业课更深刻。”李昊说。

         除了生物专业的“发现生命奥秘”外,天文专业的“发现宇宙”的授课团队更是“大咖”云集,由4位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武向平、陈建生、汪景琇以及“千人计划”成员毛淑德教授组成。

         在很多人眼中,国科大的教师队伍很是奢华,是很多高校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之队”。

         一线的科学家就在学生身边。有学生开玩笑说,课堂上见到这些名师大家不意外,平时去食堂吃饭,端了一碗汤,一不小心洒了,可能就洒在了某个院士身上。

         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代代绵延。曾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从建校开始,坚持授课近30年,89岁高龄仍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由席南华院士领衔,袁亚湘、周向宇院士及10余位“杰青”组成的本科数学教师团队,开创了本科数学教育培养体系。

         眼下,国科大又参照世界一流大学师资标准建立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体系;同时,中科院出台《院“十百”等人才与国科大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体系对接工作方案》,支持以“双向双聘”方式,进一步做强国科大人才队伍,挖掘研究所人才优势,快速推进国科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阶段。

         通过“双聘”方式将研究所优秀科研人员纳入国科大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教职体系,夯实了国科大专任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国科大3000余名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153人、“杰青”460人;国科大10170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38人、博士生导师6000余人。

         “科教融合”焕发新生命

         20144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成为国科大“掌门人”。

         作为一所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的高等教育机构,国科大在新时期的发展内涵是什么?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什么?每年仅招收300多名本科生的意义何在?与其他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有什么不同?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丁仲礼首先要考虑的,而他给出的答案则是:全力推进“科教融合”。

        “国科大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实行‘共有、共治、共享、共赢’体制,因此科教融合是必然选择。或许有些想法一时还无法实现,但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丁仲礼说,“科教融合既是国科大区别于国内其他高校的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

         2014年起,中科院连续印发4个关于推进“科教融合”组织建设的文件,推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承办国科大基础学院,将“科教融合”上升为中科院的一项制度安排。牵头承办的研究所为学院建设的第一责任单位,由其法定代表人任学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截至目前,国科大已组建了39个科教融合学院,共有90多个研究院所参与承办。“科教融合学院组织建设的基本完成,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说。

         2017年,中科院夏季党组扩大会和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深化科教融合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专项行动计划》,这意味着“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升级到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新阶段。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将“科教融合”上升到事关中科院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考虑:“不仅是研究所要支持国科大,反过来还要考虑国科大怎么支持研究所,这是一个双向问题。”

         “我们拥有3个国家实验室、7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大科学装置,并身处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拥有比美国大学与国家实验室共建共享的研究型大学更为丰富的科研资源,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些资源。”李树深说。

         他表示,国科大接下来将根据《中科院“院属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行动计划》,进一步做好跨组织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科教融合”的独特优势,通过深度参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成熟道路。

        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找准办大学的“通用密码”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源自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众多科研院所为其提供了超高水平的师资和高质量的科研实践平台,国内其他高校很难效仿。

    然而,国科大常务副校长王艳芬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国科大“科教融合”模式蕴含的开门办学、特色发展、实践育人等办学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国内高校迈向一流、走向国际的真正基石,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通用密码”。

    密码一:

        整合一切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

        在国科大采访时,问及国科大的特色所在,听到较多的是其开放办学的理念。20129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国科大校长白春礼院士在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国科大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实行‘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体制。”

        师资队伍的“海纳百川”,是国科大教学改革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丁仲礼出任国科大校长,推动国科大建立了“三元”教师队伍,即国科大校部的教师、从各个研究所高标准遴选的岗位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前两部分,构成了国科大专任授课教师队伍。此外,还有一些来自著名学术机构和高校的兼职教师。

    由院士、杰青、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科学家组成的专任授课教师队伍纷纷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带进课堂。在国科大的另一品牌课程“暑期学校”中,更是把每个领域里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请到国科大。

        不仅是师资共享,改革后的国科大成为中科院100多个研究所共同拥有、共治共享的大学,尤其是各研究所有了科教融合办公室以后,大部分学院的院长都由牵头成立学院的研究所所长或常务副所长担任,党委书记由校部人员担任,学院和研究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决定学院的教学、管理等各项事务,变成了“一家人”。

         国科大开放办学的理念还体现在合作办学方面。基于中科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国科大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与丹麦科教部及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国科大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于10年前启动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与国内高校共建了170余个各种类型的精英班,鼓励教师到高校讲课。联合培养学生。例如,国科大医学院的主承办单位动物研究所与河北大学签约成立“生命科学星辰班”,采取“2.5+1.5年”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中的拔尖创新人才。

        国科大的共享理念不只限于校内。学校鼓励授课教师写出一批数量较多的高质量的精品教材为全国使用,让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国共享。目前,国科大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支持教材建设。研究生课程中共有近500门核心课。“授课教师都是各自领域内全国最高水平的专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他们都能够出版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或教材参考书,届时,不仅国科大的学生能用到,其他高校的学生也能使用,对改善全国教材状况有很大帮助。”国科大副校长郭正堂院士说。

        【启示】 无论是开放办学,还是“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抑或是合作办学,归根结底,国科大的做法是将一切资源整合起来,为培养人才服务。而人才培养,是所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其他高校的借鉴价值在于打破体制机制限制,统筹用好社会资源办学。

         密码二:

         立足实际特色办大学

         如果不是走进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内深入采访,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研究所还承办着科学院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和国科大的医学院,而且这个医学院居然不是以临床医学专业起步。

         成立于2015年的国科大医学院由中科院动物所牵头承办。“我们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实力和研究平台,面向医学行业的未来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动物所科教融合办公室主任李明说,“我们主要是培养医生科学家或科学家医生,就是具有医学背景的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另外,我们还培养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新兴医疗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换句话说,国科大医学院不单是要培养能拿手术刀的职业医师,这样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正是国科大“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所倡导的。

         不只是医学院,改革5年来,国科大和中科院下属相关研究所共同筹建了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这些学院的办学都跳出常规高等教育的格局,尝试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王艳芬看来,高校建设不能同质化发展,而要特色办学,不断定位,不断凝练目标。“不能别人建一个海洋学院,我们也建一个,那最后变成有限资源无限扩张,变成了撒胡椒面。我们要集中精力,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办好几个学院,办出特色。”

         国科大的优势显而易见,是其高水平的师资和科研队伍,因此,学校把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水平人才。王艳芬认为,国科大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为十几年、几十年以后的中国培养人才,因此,学科、学院、人才培养都要有前瞻性,为未来中国的“硬实力”占得先机。

    为了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磨合和优化。例如,工程科学学院为了培养有工程管理素养的人才,今年为研一学生开设了“工程管理概论”“大型复杂工程管理”等课程。而开设的各门课程,除了对标国外国内名校以外,都尽量有自己的特色。

         更为甚者,王艳芬还对各学院提出了“各个一级学科有所差别的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希望在选课、培养环节保持灵活性,“既保证了一个一级学科下学位的含金量一致,又突出了不同研究所的研究特色。这样出去的学生都是化学一级学科培养出来的,拿着化学的学位,但他是大连化物所的学生,还是长春应化所的学生,能看出有所不同”。

       【启示】 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所以其专业定位较高。从国科大的经验出发,地方高校则应当在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上,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调整,尽力办好本科特色专业,而非一股脑儿地向研究型大学靠拢,办自己不擅长的专业。

         密码三:

         实战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18年毕业季,国科大首批基础医学博士毕业生田红岭开始到同济大学做博士后。读博3年间,她真刀真枪参与了国家级科研实践。

          20159月,因为“头脑灵活、执行力强、科研扎实”,“实践十号”卫星空间生物实验的项目幸运地落到了在读博二的田红岭和读研二的师妹钱娟娟的头上。紧接着,2017年,她们从“实践十号”接力到“天舟一号”,又担纲“微重力环境下肝干细胞培养实验”项目。

         钱娟娟说:“有些人可能穷极一生,都见不到一颗卫星的发射;也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只能参加一次这样的大项目。而我们却在两年的时间里,连续参与了两颗卫星的发射实验!”

         田红岭也说:“这两个项目让我见识到优秀的人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做事做人的。”田红岭也有过“基础差、底子薄”的菜鸟时期,幸好,她的导师赵勇一直不放弃。她印象最深的是:“为了训练我的思维能力,每次实验结果,导师都要我至少写出10条结论,不论想到什么都可以写出来。这种训练慢慢激活了我的思路,不再像刚开始那样,脑子里没有任何想法。”

         “这就是国科大人才培养与其他大学的不同。我们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实战化的培养,在实际的科研实践中完成教学任务。简而言之,我们不是在‘教中学’,而是在‘做中学’。”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乔格侠研究员说。

         今年28日,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成为国科大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与国科大同岁的地学院,被誉为“中国地学人才摇篮”,40年来携手全国33个研究所,培养地学人才3.7万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6名,副部级及以上领导人7名,教授、研究员数千人。同时,地学院的教师们也一直进行着行星科学探索,从嫦娥工程到火星计划,为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行星科研群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空探测列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的大规模行星探测已经拉开序幕,这需要大量的行星科学人才支撑。“行星科学姓地,不姓天。”国科大地学院院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院士指出,行星探测地学院责无旁贷。承担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就是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主承办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学院召集几代科学家召开内部教学会议,规划中国地球与行星科学发展。缺人缺师资怎么办?学院发挥优势,从全国乃至全球寻找名师。课程怎么规划?根据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导向设置并开展研究,让学生进入项目和课题。

         “在实战中为未来培养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这就是科教融合的特色和优势。”国科大地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说。

         国科大的本科生同样较早地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20179月,国科大首批43名访学归国的本科生陆续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这5所世界名校交回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单。在获得优异成绩之余,他们还在实验设计和比赛项目中崭露头角。材料专业朱宇巍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参加了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赞助的商用空间站设计比赛。20181028日,国科大本科生第三次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不仅摘取金牌,还获得最佳开放类项目奖。

         【启示】 国科大的人才培养特色是科教融合,学生因此得以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真刀真枪施展拳脚。这与高职院校倡导产教融合,鼓励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市场环境,接触最前沿的行业设备,掌握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道理如出一辙。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版本, 1024 x 768 分辨率
Copyright © 2013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