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本研究 > 正文
阅读  次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基于专利质量的实证分析与考察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15日 发布部门:

202059日,科技部等9部委印发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赋权改革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可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在各类科技成果中,专利最为典型,尤其是对高校这一转化主体而言,高校的专利实施、转移、产业化等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应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202023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文件树立了“坚持质量优先,突出转化导向,强化政策引导”的基本原则,并设置了一系列重点任务。不难看出,我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专利质量问题,在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研究和探索全面提高专利质量的路径,是我国在目前专利数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后应当倾力而为的事情。同时,由于高校专利转化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专利质量自然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命脉。本文基于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的实证分析和考察,进一步剖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在现有制度政策的基础上,从专利质量的角度入手,探求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

一、现象与症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高校专利转化现状

专利是高校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高校专利的转化情况,窥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桎梏。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有效专利实施率达到55.4%,较上一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专利运用方式也日益趋向多元化,包括专利实施、产业化、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稳步推进的大形势下,反观处于科技创新关键地位的高校,却未能很好的承担其重任。调查统计显示,高校专利运用水平较低,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13.8%、产业化率3.7%,远低于企业的63.7%45.2%;许可率2.9%、转让率3.2%、作价入股比例2.0%,也明显低于企业的6.1%3.7%3.1%。并且,这些有效专利的应用统计中,高校和企业的有效数据量(高校658,企业10552)差异极大,这说明高校和企业在有效专利应用的具体数量上可能悬殊更大。虽然企业在专利实施、产业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于高校的产业化资源条件、转化实施路径、市场交易经验等,正如报告中调查结果所显示,59.9%的高校认为,制约专利权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缺乏实施该专利的技术条件”,但除了与企业专利转化现状的对比,就高校和总体的专利应用情况对比来看,在各项数据上也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高校的专利转化问题,反映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不足,理想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应涵盖创新及其应用的全过程,主要是三个阶段:创造、保护、利用。就这三个关键阶段而言,首先,目前我国高校在选择研究主题和建立项目时,通常缺乏市场需求导向,高校研究人员没有将科研成果充分披露给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其次,我国目前没有对高质量专利的统一衡量标准,许多高价值的科研成果没有受到“高质量”的保护;最后,我国许多大学没有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且技术转移人员被视为行政人员,而不是该领域的专家。这些阶段性阻碍和体系性问题,导致高校专利从技术、法律和商业角度来看都不够强大,“高质量”的专利保护也无法形成,最终影响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根据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各类专利权人认为制约专利权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不对称造成专利权许可转让困难、自身缺乏实施该专利的技术条件、缺乏权威可信的专利交易平台、管理部门的鼓励措施或服务不够等因素。而实际上这些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大多数都源于专利质量问题或与专利质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二)高校专利质量现状

专利质量是高校专利转化的支撑和基础,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专利大国,专利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因为专利质量所包含的成分较多且存在较为复杂的影响因素,故对于专利质量状况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衡量指标。由于专利维持费会随着维持年限的延长而逐年递增,使得专利权人需要衡量经济效益来决定是否继续维持专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经济杠杆的效果。基于此,本文认为专利维持年限作为指标时,可以有效反映专利质量状况。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到2018年,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呈上升趋势,在2018年达到6.3年,但相比2018年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9.7年)而言,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截至2018年底,各类型专利权人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对比来看,大专院校的维持年限为5.4年,相对其他主体以及平均值而言,都是相对较低的。由此反映了我国专利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同时高校专利质量问题尤为明显。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普遍是欧美高校的5倍以上,明显与我国高校的实际创新水平不符,大量专利泡沫的产生,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专利申请的初衷不再是保护技术价值,而是为了应对结题验收、绩效考核等要求。同时,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欠缺,也是专利质量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畸形的专利申请目的、尚未健全的管理机制、严重不足的运营能力,降低了高校专利质量,最终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实质与进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专利质量因素分析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在专利转移转化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包括“专利技术水平较低”和“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占比分别为59.6%55.5%,而“专利技术水平较低”就是引起高校专利质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难看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质量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

(一)专利质量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正向作用

1)强化确定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低专利质量为特征的专利制度,在各个层面上都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例如,关于授予专利的有效性的不确定性、关于授予专利的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是否会充分实施有效专利的不确定性。显然,不确定性使相关主体,基于专利做出商业决策更加困难和昂贵,从而减缓科技创新的步伐或滞后对新技术进行的商业化投资。在创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中,高校主要负责科学研究,而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任务一般交由企业来完成。但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介入,使得专利无法带来市场竞争优势以及产生经济效益,高校专利持有人因此丧失创新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转而将科研目的进一步倾向于项目经费的获取、学术资本的积累和个人职称的评定,使得高校的创新技术更加远离市场。在此种恶性循环下,高校专利质量不断降低,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也难以提升。本文认为,当前的专利制度及部分相关政策,使得专利转化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而且专利质量低下对此负有实质性责任。虽然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提高专利质量以期尽可能的降低不确定性,应当是专利领域改革者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2)加快创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在一定的边界(时间、区域)内授予创作者专有权利,在促进国家创新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创作者将披露他们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得后续研究人员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研究。通过给予创作者“保护”以换取他们对创新成果的“披露”,知识产权制度妥善解决了创新资源的占用问题。提升专利质量,可以保证技术披露的完整性、降低后续研发工作的成本、提高同领域创新平台的基准,最终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步伐。如果不能以相对高效的方式来解决专利有效性问题以及确保更高的专利质量,就可能会延缓以累积研发成果为特征的领域的创新发展步伐。当先前的技术进步被具有过多不确定性的专利所涵盖,发明人依赖于它们进行创新技术研发的成本可能会很高,以至于阻断了累积成果式的创新发展路径。同时,大量低质量专利的产生,将增加发明人对相关发明创造享有的保护水平进行准确掌握的难度,这反过来将使发明人自己建立对相关发明创造保护的成本和难度更高。最终,扰乱专利制度激励科技创新的正常秩序,磨灭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

3)合理配置资源成就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具有的一个社会目的,就是已公开专利中的这些公开内容,可以促进知识传播给可能使用或改进本发明创造的其他人。因此,高质量专利可以使那些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理解本发明创造,从而使得科研投入更为精准合理,优化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相反,高校的劣质专利从多个方面扰乱资源分配秩序,首先,高校科研成果的产生离不开政府支持,无法实现转化的“垃圾专利”难以谈论收益和价值,必将浪费科研拨款和项目经费;其次,企业往往难以从鱼龙混杂的高校专利中挑选出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创新技术,从而导致市场资源的错误分配,稀释对关键创新技术的商业性投入;再次,劣质专利的授权可能以一种不良的方式刺激专利申请量的增加,进一步加重国家专利主管部门审查程序的负担,而额外增加审查的人员和资金可能会纵容专利质量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审查资源的浪费;最后,人才是创新之基,如若没有正确的政策导向,使科研人员将科研精力全心投入关键技术创新和高质量成果产出,将导致国家宝贵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被白白浪费,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成为一纸空谈。

(二)高校专利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要解决专利质量问题,首先要分析影响专利质量的因素,对于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应该围绕法定性原则进行讨论,故可以从发明创造的研发、专利的申请、专利的审查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因素,这也契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统计结果,即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研发水平、专利代理质量、专利审查质量。根据调查结果,有97.7%的高校认为“技术研发水平”是主要因素,在不考虑抽样调查对结果影响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认为技术研发水平和高校专利质量的相关性最高。与此同时,专利质量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又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所以改善技术研发水平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应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报告结果,还显示出研发投入对专利质量的影响,在研发成本超过100万产生的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6年以上的比例为55.7%,高于研发成本低于100万的情形(48.1%)。不难看出,高质量专利往往具有高研发投入的特征。研发投入主要作用于技术研发水平,因此,研发投入可以视作是技术研发水平这一大类下的次级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调查报告的相关性结果在高校语境下做进一步验证。

调查报告以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作为专利质量的测度,故本文选取2017年各地方高校职务发明专利有效量,作为该地区高校总体专利质量的测度,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17年专利统计年报。同时,选取2017年各地方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当年支出总和作为研发投入,数据来源于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因为在专利成果的类型中,发明专利的技术水平和创造性较高,同时目前我国高校的发明专利多为职务发明创造,故选取高校职务发明专利有效量(专利质量)作为因变量,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当年支出总和(研发投入)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最终生成表1模型参数和表2回归模型。表1模型参数中,P值小于0.05,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R平方为0.518说明模型对原始数据的解释度较高。表2回归模型中,P值小于0.05、非标准化系数B为正值,说明研发投入对专利质量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由此验证了调查报告的结果在高校语境下存在其合理性,可以认为研发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高校专利质量。

1:模型参数

R

R平方

调整后的R平方

标准估算的错误

Durbin-
  Watson(U)

F

P

0.720a

0.518

0.501

6624.368

1.322

31.141

0.000b

2:回归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p

B

标准错误

β

(常量)

-419.642

1964.897


-0.214

0.832

研发投入

0.010

0.002

0.720

5.580

0.000

三、破局与重构:改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研发投入的质量导向,完善成果转化的激励结构

企业投资是大部分成果转化案例中的资金主体,如北京大学“燕云”融合资源管理系统成果的转化案例中,神州数码累计出资2.4亿,支付北京大学在网购软件和云计算方面的核心专利普通许可权8000万,出资1.1亿控股北京因特睿软件有限公司,同时出资5000万支持基础研究,最终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足够的远见和魄力来进行科技创新投资,如何引导企业参与前端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如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校企合作力度,是现阶段主要难题。财政资金作为研发投入的另一重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资源的走向,政府单纯的拨出更多科研资金,不一定能提升专利质量,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投在哪、怎么投”,要对科技创新激励体系做出进一步调整,减少和弱化单纯强调专利数量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形成引导专利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案。可以利用地方政府的科研资金对有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中试投资,中试作为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高校必须通过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使得科技成果具有更为良好的转化前景,通过此种资金激励机制,变相筛选优质专利、转化优质成果。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在政策引导下,形成相应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政策,突出专利质量在高校及科研人员发展评价中的重要性。改变包揽专利费的情况,转为由科研人员自己承担相关费用,提高科研人员专利申请的质量意识,从而改善过度申请的局面,对于随时间推移而增加的专利维持费用方面,可以进行适当补贴。从多角度建立激励结构体系,使得人力、财力、物力切实转化为研发投入,从而保证提升高校专利质量的动力充足,最终达到促进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

(二)瞄准契合市场的优质专利,消除成果转化的信息偏差

调查显示,对于制约专利权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44.6%的专利权人反映“信息不对称造成专利权许可转让困难”。高校中,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因素的专利权人的占比也有52.7%,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很大程度会反映到专利质量上。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缩短高校科技成果和市场之间距离的有效方案。2019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以“科创赋能实业”为主题,探讨了校企合作共促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路径,论坛搭建了政府协会、科研高校、实体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这些联合研究基地和合作创新中心将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把高校的前沿科技成果对接到实体企业。加大平台搭建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是一种变相的研发投入,信息成本的降低,将使得专利价值更易实现。现阶段,应当进一步注重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导向,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从而使得高校研究人员可以更好的结合市场对各类技术的应用需求情况,分析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强项,找到科技创新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避免高校科研成果过于超前的同时,也引导企业更好的接受先进创新科技,通过从校企两侧双向发力,减少因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专利无价值、成果难转化等问题。除此之外,政府应当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交流工作的开展,从另一个角度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应当在多方面大胆引入创新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专利转化信息化服务平台。一是方便科研人员了解前沿技术信息、市场需求导向并及时跟进成果转化动态;二是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诉求对接,提高产学供需匹配度;三是提高技术转化团队的转化效率和精准度,使得成果的后续转化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三)关注决定质量的科研人员,优化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

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主体的权益,探索赋予高校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可行路径,使得高校职务发明人享有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而不仅仅是受奖励权而已。近年来,部分地区及高校对职务科技成果专利共有制的权属分配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阶段,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与充分的理论依据,不仅显示了相当程度的改革趋势与方向,同时也带动行业人士呼吁制度改革的热情。《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下文简称《试点实施方案》),首次以正式文件方式明确了科研人员对职务科技成果的相关权利,这体现了中央对于高科技成果转化中权属问题的态度,也明确了后续相关制度政策的改革方向。用产权激励的方式有效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中的地位,找回主人翁定位的研究人员,会显著提升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成程度,从而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为了评职称、写论文而进行科技创新工作的情况,以达到提升专利质量的目的。下一阶段赋权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试点单位在深刻领会《试点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的基础之上,找准赋权改革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导向。一方面,明确高校、科研人员等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全流程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形成简单清晰的确权流程,制定具体且合理的科研人员尽职免责规则,使科研人员真正解除束缚。同时,负责成果转化的技术人员也是需要被考虑的重要主体,从保障专利技术研发水平的角度来说,成果转化人对市场更加了解,可以从法律层面确保专利的实用性要素,并从技术层面加强专利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联度,应当根据成果转化的状况,给予成果转化人适当的奖励。

(四)重视专利领域的人才培养,改善成果转化的管理问题

人才是产出专利等创新成果的最根本源泉,也是使成果转化工作顺利推进的最根本动力。《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任务之一,“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运营相关课程,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引育结合打造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论是创新成果的研发、专利文件的撰写、专利的审查,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人才,同时,提升专利质量的所有环节也都需要知识产权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从实证调研的数据来看,知识产权人才最紧缺且培养难度最大的是技术类的知识产权人才,而此类人才又与专利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确有必要探索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以满足提升高校专利质量战略规划的人才需求。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形成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提供经济支持。高校应当准确把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特点,注重法学和理工科的知识衔接与体系结合,在有限的课时学时内合理规划教学方案,真正实现跨学科能力培养;明确应用型人才定位,打造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育教学模式,合理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引入多元化专业教育渠道,最大化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注重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融入课堂,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人才培养环境。切实为成果的研发、专利的申请、专利的审查等攸关专利质量的阶段,提供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整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链具有充足的人员配备和优质的技术支持。

四、结论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将知识产权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统筹部署和整体推进,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自文件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本轮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结束,加快制定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对于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根据WIPO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且增幅还处于上升趋势,我国高校的专利数量也明显高于国外高校的专利数量。但目前专利质量问题尤为突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势也依旧不容乐观。专利是高校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专利质量的改善又是决定专利是否能创造价值收益的关键筹码,提升专利质量是改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必由之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高校都将技术研发水平视为专利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研发投入与专利质量的高度相关性。

本文认为,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都是提高专利质量以及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仅仅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并不是一种灵丹妙药,政策本身并不足以确保成果转化,甚至可能鼓励不必要的专利。因此,在通过提升专利质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首先,应当调整科技创新激励结构体系,为高校科技孵化、成果产业化试验、产品后续研发等提供经济支持;其次,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消除多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高校和企业都能及时将资源投入顺应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成果;再次,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主体的权益,使找回主人翁定位的高校科研人员更具研发和转化热情;最后,整合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大力培养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及时提供为稳步推进高校专利质量改善战略所需的动力需求。(作者:邓恒等,北方工业大学)

(来源:《中国高校科技》2021年第1期)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版本, 1024 x 768 分辨率
Copyright © 2013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