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本研究 > 正文
阅读  次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02日 发布部门:

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应担负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但是,当前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成效并不显著,与地方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支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尚未发挥应有作用。究其原因,很关键的一点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政策和制度相对滞后和不健全,一些学校既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缺乏与社会服务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因此,要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构建完善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学者指出,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观念意识偏差、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科技创新效率低、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笔者就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和调研,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存在“碎片化”、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没有实现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社会服务资金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一)管理制度“碎片化”

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难以落地生根、社会服务水平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碎片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大都隐藏在各校的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办法与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中,不成体系。另外,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往往既缺乏宏观层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高校社会服务管理条例、高校社会服务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等,也缺乏涉及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如高校社会服务专项项目管理办法、高校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管理办法、高校校地共建研发中心管理办法等,更缺乏不同社会服务形式和具体内容的管理办法,如高校人才服务管理办法、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管理办法、高校资源服务管理办法等。

(二)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目前,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中出现一种“好像都在做又都做不好”的现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学校尽管鼓励广大教师下基层、下企业,但缺乏工作量减免、交通费补贴等具体配套政策,教师的积极性仍旧难以调动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无论是在约束力还是在执行力方面,都会大打折扣。尤其是缺乏科学的评估奖惩制度,会导致教师不愿意参与服务地方的科研活动或少做服务地方的科研活动。

(三)没有实现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目前,中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制度上依然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无论是科研奖励政策还是高层次人才奖励政策,往往偏向省部级及以上的纵向科研项目,发表SCICSSCI等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省部级及以上的成果奖等。如此一来,教师们往往热衷于追求省部级及以上的纵向科研项目或发表SCICSSCI等高水平期刊论文,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比如是否为地方或行业企业所采用、是否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是否变成现实生产力、是否提振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则成为次要问题甚至不予考虑。这直接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对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不足。因此,科研、高层次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这类学校服务社会水平低、服务社会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服务资金分配不均衡

社会服务资金缺乏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瓶颈。由于社会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自身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进展缓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部分属于省市共管,以市级层面的财政供给为主,如果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市,就会面临市级财政投入经费较少,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另外,办学资源的竞争也会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研究型重点大学之间的财力差距越来越大。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实施路径

(一)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有6种错误认识和倾向:第一种是“社会服务边缘论”;第二种是“社会服务缺钱论”;第三种是“社会服务无关论”;第四种是“社会服务无能力论”;第五种是“社会服务无品位论”;第六种是“社会服务甩锅论”。

这些认识和倾向反映出“社会服务职能”在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处于边缘地位,还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这和人们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视为高校的主业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意义有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关键是“应用”,核心职能是“应用型教学”。应用型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应用型教学的“衍生”职能,其和“应用型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其中,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属性职能,科研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提升职能,社会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职能。社会服务必须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统摄性职能,这是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获得特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明确社会服务的结构系统

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结构系统至少由5个部分组成,即人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智库服务和资源服务。人才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核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首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的人才服务还包括为地方企业提供应用技术职业培训服务和高校科技特派员服务等。一般情况下,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高校智库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专业教师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由科技服务而衍生的另一种社会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发挥其人文社科师资优势,挖掘、整理、研究地方特色文化,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以实现文化研究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当地市民提供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社会服务内容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结构系统(见图1)。

1: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结构系统

(三)加强社会服务顶层设计

首先要加强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一是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章程,树立“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在服务中求发展”的理念。在办学宗旨上,应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定位上,应明确“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明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总模式”;在办学理念上,应明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明确“重点建设与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专业”;在学校义务上,应明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在教职工义务上,应增加“结合各自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等内容。二是制定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认真调研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势,与企业等共同制定其社会服务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研制社会服务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从指导思想、组织原则、重点任务、项目评审、团队建设、经费管理、保障措施和评估标准等方面明确规范,规定项目研究必须强调问题导向,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是强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如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成立了地方产业发展研究院,使其成为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平台,对接学校资源和社会需求,形成社会服务的合力。五是设立社会服务专门管理机构,如设立合作发展处,以加强对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总体规划与统筹管理,并由该管理机构牵头制定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从学校层面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创新人才服务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以下措施着手,建立健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创新、应用型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创新、应用型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创新、应用型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应用型后勤管理制度创新等。各项制度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先进应用技术。当然,建立完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创新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实施多年,若被选派到中小型企业作技术研发人员,部分教师往往不愿去。这说明现有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尚有不完善之处。要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第一,应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二,适时规范选派对象条件,避免科技特派员“行政功利化”;第三,完善选派条件,注重团队性,因为“科技特派员+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式服务”才能更好地起到提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四,在形式上,偏向于向地方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第五,在任务上,应明确建立校地或校企协同创新团队等内容,争取每一个科技特派员带出一个产教融合型协同创新团队;第六,实行科技特派员评价评估制度,把科技特派员对地方企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第七,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特派员问责制度,对照工作任务,严格责任追究,避免滥竽充数。

三是创新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制度。提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服务的重要方面。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不应仅面向企事业单位。首先,要“全开放”向地方提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工、企业家等都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对象。其次,要“全方位”向地方提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如产业新技术、产业新技能、管理新知识、音乐技艺、舞蹈技艺、绘画技艺、体育技艺等都应被列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最后,要“全员性”向地方提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师应根据专业特长开展专业性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如历史学专业教师可开展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知识宣传培训、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开展电商营销技巧培训、艺术学专业教师可开展艺术欣赏培训、管理学专业教师可开展企业管理培训等。

(五)创新科技服务管理制度

目前,中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离“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需要创新科技服务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横向科研管理办法。虽然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了横向科研管理办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管理办法往往与当前的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不适应。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制定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横向科研管理办法,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真正起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的作用。

二是建立校企共建应用技术研发等产教融合平台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企业合作共建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机构、实训实践基地等平台越来越多,需要尽快研制出台校地、校企共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管理办法,以指导各级各类产教融合平台的具体工作。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一般都是10多年前制定的。总体而言,科研成果在研发、中试和成果转化三者之间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制定更加优越、更有利于科研人员获得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应赋予应用型本科高校发明人优先受让权、优先履行实施权、知情权和利益获得权,完善发明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以提高发明人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首先,应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收益率,以技术转让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可按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团队)85%、成果完成院(部、所)10%、学校5%实施分配。其次,分配奖励时,应明确主要科技人员的奖励率。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起关键性作用者(一般为12人)所得奖励应不低于课题组奖励总额的70%。再次,应做好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包括提供应用技术转化交易综合服务,以展示、推介科技成果,帮助科技人员寻找最佳转化企业,开展基于合作共赢的应用技术转化交易活动。最后,应完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特别是重大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须提早介入,合作企业也应直接参与技术研发项目,承担一部分研发费用和风险,进而构建高校、研发者、企业共同分担成果转化的利益与风险机制,减轻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压力。

四是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在奖励导向上,应强调注重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在奖励对象上,除了学术论文、著作、项目、专利、成果奖,还应增加“社会服务”项;在科研项目奖励上,应明确根据社会服务项目成效给予重点奖励等;在奖励力度上,应适当增加社会服务成果的奖励额度;在科研成果考核评估上,应强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者予以重奖。

(六)创新智库服务管理制度

智库服务是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拥有组建地方智库的自然区位优势、地缘人缘优势、学科力量优势、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优势、产教融合灵活办学优势。然而,当前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智库也存在规模较小、数量较少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和难点都在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明确高校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建设宗旨。二要发挥学校高层次人才密集、应用型学科专业齐全、创新体系完备的优势,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打造一批具有应用实力和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三要明确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型高校特色智库的建设路径。四要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共建智库,形成以政府主为导、以高校为主体、社会共参与的智库发展模式。五要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跨校际合作,共建高校智库,多领域、多专业协同建设。六要健全对外合作机制,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与之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共同构建智库成果发布平台,逐步完善智库的成果转化和反馈机制,有效对接政府和企业需求。七要创新项目竞争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八要实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对高校智库成果的评价既要“唯上”也要“唯下”,地方企业使用智库的会议报告、研究报告,智库成果成功转化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文件,带有前瞻性的智库科研成果等均应纳入学校总体智库科研奖励范畴。九要不断完善智库考核评价机制。要制定合理的智库量化考核标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同时,将智库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职务晋级、评优评先评价体系,逐步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智库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高校智库建设向自我驱动状态转变。

(七)创新文化服务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实施方案和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项项目管理办法。目前,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都没有制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其开展文化服务活动。不论是实施方案还是管理办法,都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引导师生关注地方特色文化、学习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地方特色文化,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撑,鼓励广大师生围绕地方特色文化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戏曲作品、美术作品、工艺作品等。同时,还要制定以文化服务数量、质量、成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评估体系,激励教师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二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创新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发挥自身人才与科研优势,协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好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三是建立开放型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团队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必须重心下移,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四是建立高校教师与民间文化传承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不能局限于文科专业,应根据地方文化建设需求,组建不同类型的服务团队,搜集民间文化素材,研究民间文化内涵,提高民间文化品位,打造民间文化品牌。五是与地方文化产业园建立合作共建机制。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化研究与地方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实际是脱离的,其文化研究成果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与地方文化产业园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以增加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集聚效应。六是建立校地、校企合办文化艺术节制度。政府、高校、企业合办文化艺术节,不但可以丰富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提高文化艺术节的品牌知名度和水平。

(八)创新资源服务管理制度

近年来,资源服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实中,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资源服务存在服务不到位、管理制度建设滞后、资源服务受限、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要创新高校资源服务管理制度。

一是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信息服务等资源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高校资源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趋势,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创新其资源服务管理制度。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可通过文献借阅、文献传递、决策咨询、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方式,线上或线下及时传递给不同的用户,以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是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优质资源互补、共享机制。企业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往往是动态性的、临时性的,甚至是应急性的。作为地方的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及时为企业解难答疑,提供解决方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资源互动、互补服务,以合作共赢为原则,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利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九)加强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

目前,中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服务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这也是其社会服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加强社会服务的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首先,应建立学校层面的社会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其中来自政府、企业的成员不应少于50%。其次,要制定内容翔实并具有执行力的委员会工作章程,明确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特别要明确校外成员拥有社会服务专项项目评审权、项目经费审批权和项目监督权等权利。最后,设立服务地方专项资金,以支持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团队发展,保证产教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从长期发展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投资社会服务专项项目是一种战略性行为,以资金、项目、制度“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手段持续推进社会服务专项项目,使教师能够进入协同创新团队并实质性参与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之中。如此一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将逐步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作者:张静,黄淮学院)

(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版本, 1024 x 768 分辨率
Copyright © 2013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