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评估 > 评估工作
阅读  次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科技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时机已至

发表日期:2021年01月12日 发布部门:《中国科学报》

 当前,教育和科技的融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各国对此也都在持续开展探索,我国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仔细考察现在科技赋能教育,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教育结合的情况,就会发现科技在解决当前教育突出问题上取得的突破还不够。

 这一方面与科技赋能教育,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教育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一方面也与目前研究探讨不够聚焦、不够深入有关。此外,还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企业等的合作深度、协同攻关不够有关。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赋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迫切需要聚焦若干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并进行协同攻关。

 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在当前突出的教育实践问题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难点,也是科技赋能教育中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领域。在这方面,如果能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全国力量进行协同攻关,真正实现科技赋能教育评价,其意义将十分巨大。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力图解决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总体方案》希望通过改变教育评价指挥棒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基础教育评价为例,现在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取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尚存在着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总体方案》也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以回应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水平、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

 未来孩子需要具备新的素养,包括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等,也包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有全球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新的评价内容、新的评价标准,以及新的评价手段。

 要实现这些方面的改革,需要对学生成长数据进行持续追踪、分析和研究,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需要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数据进行分析等。这些分析既要考虑到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等进行更有效的测量。

 为此,《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强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这对后续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总体方案》不仅在宏观上明确了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还在中观层面非常具体地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只有把这四个评价落到了实处,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符合时代要求、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评价制度。

 技术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总体方案》之所以要提出创新评价工具这样的要求,原因之一也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教育评价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比如,5G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人—机—物”的互联,能够采集到各种过程性的真实数据;再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语言、表情等信息进行有效的测量,进而获取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数据。

 通过大数据及各类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能力差异以及学生的行为特征、性格特点等进行有效诊断和分析,进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支持。现在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技术也有利于我们创设类似于真实情境中的各类环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力水平,也可以更好、更精准地测量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状态。

 基于这些技术的评价工具研究和应用,可以为落实《总体方案》提供更有效的专业支撑。

 协同共建智能化教育评价系统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希望与国家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地方政府等单位一道,共同推进“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建设。

 基于多种技术的集成,以及对学生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认识,可使这样一个系统具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能力、分析能力、诊断能力。另外,它还将具有良好的反馈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改进建议和指导的能力,最终形成教育评价与改进的完整闭环。

 建设智能化的教育评价系统涉及理论、基础科学、技术方法、应用示范和伦理等诸多问题,包括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脑智发育的研究等,这些均有待深入研究与突破。没有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与整合创新,这一系统不可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

 同时,该系统的建设、迭代和优化更需要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以及一线教育行政部门等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开展区域性的教育试验。

 这是一个重大工程。我们希望通过5~10年的共同努力,将这一系统不断迭代,使其不仅能够服务于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负担,还可为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等提供有力支撑。

 要实现这一愿景,最重要的是跨界协同,需要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一线教师、校长的深度参与。

 我们相信经过共同努力,可以使低效、延时、标准化、纸笔测试为主的传统教育评价,转化为智能化的教育评价,使其具有信息多维、多模态、情景化、真实化、嵌入式、智能化、个性化、精准服务与改进高效等特点,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切实减轻师生的负担,同时也希望在“十四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能在智能化教育评价方面布局重要的国家攻关项目。

 让科技赋能教育评价,推动教育评价的改革,将使我们更好地推动《总体方案》的落实;同时,也会有利于推动我国构建基础教育现代治理体系,更好地服务全国亿万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本报记者赵广立据其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版本, 1024 x 768 分辨率
Copyright © 2013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