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阅读  次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武汉工程大学:“三融四阶”“专创融通”营造“三创”生态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15日 发布部门:

武汉工程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通过价值塑造、课程嵌入、平台打造,深入推进“专业+三创(创新、创业、创造)”融合。推动“三融四阶”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科研、产业,在课程四阶段逐步推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创新创业高地,力促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

科学规划 深化“专业+三创”模式教育属性

学校以“三创”教育为引领,开展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创新,通过“三创”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学校立足“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生态”,着力推动“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三创”教育理念及实践内容,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专业+三创”融合模式。

“三融”机制 促进“专业+三创”模式协同育人

通过新工科、新文科交叉学科专业融合、科研促教学融合、校地协同融合,学校大力推进“三创”融入专业、融入科研、融入产业的“三融”微专业建设,构建由“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开放共享的实践创新平台、优质高效的孵化平台”构成的“两体系两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将“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三创”专业教育,推动“三创”教育孵化发展,构建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探索自主性、探究式、研究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构建多层次、互动式、开放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四阶”课程 着力“专业+三创”模式课堂革命

学校探索建立涵盖“起步段、成长段、成熟段、稳定段”的“四阶”递进式课程体系,由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构成。在理论模块方面,由“三创”基本原理、创新思维、知识产权、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创业理论等形成理论体系课程链,注重理论渐进式“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在实践模块方面,则根据理论知识点,设置实验、实践课程与沉浸式应用场景。

教师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实施过程。通识课程着重体现创新理念、创业思维、创业信念等,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科平台课程着重提升创新技能和创业兴趣;专业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课堂教育全面契合,潜移默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

三创”课程建设课堂、讲坛、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开设创新创业相关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业余时间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学校通过各类学术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开展学术活动周、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各类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校长、校友基金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2015年以来,学校每年集中安排2次学术与文体活动周。每年第一学期(秋学季)举办文体活动周,与校运会同期举行,集中开展体育锻炼、竞赛、素质拓展与定向活动、文化拓展活动。第二学期举办学术活动周,组织教师、校外专家开设学术讲座、创新实验、工程项目设计等各类学术活动。

“双师双能”打造“专业+三创”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持续加强“走出去”与“请进来”双轨并进的创新创业教师培训机制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资格培训,并邀请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来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学校着力构建由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科研人员、创业指导专兼职人员、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师资团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双创”实践,建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的锻炼制度,以科研成果引领学生创新创业,以专业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武汉工程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专业+三创”模式教学生态显现良好态势。近3年来,先后建成省级“双创”基地,并建成国家级、省级“双创”一流课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创新创业创造人才,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来源:《光明日报》2021-12-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版本, 1024 x 768 分辨率
Copyright © 2013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