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评估 > 正文
阅读  次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李延保:高校教学评估的偏差与改进——从“重视本科教学”谈起

发表日期:2020年03月31日 发布部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摘要:“重视本科教学”历来是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在过去20多年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在是否“重视本科教学”这个指标上都获得了肯定性结论,但评估结论与社会感受却存在偏差。对此,教育部对存在的不够重视本科教学、本科教学相对滞后的现象,出台了“三不是”“四个回归”等“硬招”。如何避免评估结论与社会认识的偏差,使评估能够真实反映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是否“重视本科教学”缺乏刚性简约的评价标准。在评估过程中,一是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高校从内涵发展上找不足;二是评估过程中专家组的站位和角色需转换;三是评估重点要从关注教学“硬条件”和教学“软环境”建设上,把视角真正转到学生成长成才上。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科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短板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考察与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以评估促发展,“重视本科教学”这一关键性评估指标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评价标准;评估偏差;关键性指标;评估策略

作者简介:李延保(1942—),男,安徽寿县人,教授,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巡视工作特聘顾问,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评估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并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和积淀,我国高校整体上已具备实现《规划纲要》建设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条件。目前,结合“双一流大学”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向建设“高水平大学”方向努力。但同时,本科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也更加凸显。在2018年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教育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以下简称“三不是”),并以此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本分、初心、梦想)。表明了教育部抓本科教育工作的决心和紧迫感。

回顾过去20多年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尽管一直把高校是否重视本科教学、是否把本科教学放在学校工作中心地位作为重点考察指标,而且几乎所有高校的该项指标考察都得到了“重视”的肯定性结论,但这个结论与社会感受却存在较大偏差。出现这一偏差的原因在哪里?究竟如何准确评估高校是否“重视本科教学”这一关键性基础性指标?对各级各类高校在如何“重视本科教学”问题上作出科学、准确的鉴定,并给高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成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四个回归”的一个关联全局的问题。

一、评估高校是否“重视本科教育”出现了评估结论与社会认识的偏差

如果说我国高校不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一是认识和理念上,我国高校的领导,尤其是校长,大多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工作经验,熟悉大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对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认同教育部要求的办学基本理念,懂得大学不是研究单位,而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本科教育是基础,提升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在各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校长们的报告对此也都有全面深刻的阐述,都在诸如“领导重视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等方面有依据地阐述其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二是各高校在本科教学中亮点和成功案例很多。几乎所有高校在改善本科教学方面也确实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表明了学校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尤其是八轮国家级包括省级、校级等教学成果奖中,凝聚了成千上万的本科教学改革成果,这些都成为学校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支撑材料。三是评估结论上。对于学校是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是否把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放到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上,评估专家组几乎对每一所高校都给予了“重视”的肯定性评估结论。  

然而,在现实中,不够重视本科教学的现象却又以共性问题客观存在,本科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态势相比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社会、甚至高校自身群体都对此提出了持续的批评。对此,教育部对存在的不够重视本科教学、本科教育相对滞后现象,发出了强有力的警示,并力出“三不是”“四个回归”等一系列“硬招”。也就是说,评估高校是否“重视本科教学”出现了评估结论与社会认识的较大偏差。

二、“重视本科教学”这个关键性指标缺乏刚性简约的标准强化了偏差

首先,在多年来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很难对高校做出“不重视”本科教学的评估结论。高校虽然确实也承认对“如何重视本科教学”存在认识上的不同见解,在重视的程度上也承认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几乎没有一所高校承认其不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由于“重视本科教学”这一评估指标的关键性、基础性地位,特别是对重点大学的评估,专家组很难从整体上对学校是否重视本科教学不给“优”的结论。如在第一轮水平评估时,教育部专家组认为一所重点大学的领导不够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其他重点高校这一指标基本都是“优”),对其是否“重视本科教学”给予了“良”的结论,就引起了学校领导极大反弹,该校校长在全国“两会”上痛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并极力呼吁取消评估。 

进而言之,虽然历经20多年的各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我们仍然还不能科学、准确地评价学校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还不能科学、准确地评价政府所关注的“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以及社会关心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质”的培养效果。学生成长成才的“绩效评价”及“社会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刚性简约的标准。  

其次,出现评估结论与社会认识偏差的原因还包括大学校长们对如何加强本科教育有不同认识和理解。总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服务的。特别是在当下,学校肩负着追赶世界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学术上水平、科研建高峰、学校排名争先晋位等重重压力,学校领导感受到的本科教学工作压力不如学术、学科评价那么大。而学校整体工作又是个系统工程,如何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密切关注和投入,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确实是对大学校长办学能力和水平的严峻考验。特别是一些老校、名校招生就业可以吃着老本,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更加缺乏紧迫感。因此,要保持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关注度、新鲜感、紧迫感,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对“重视本科教学”这个关键性指标要有一个刚性简约的标准,尤其需要有长效机制保障,包括检查督促机制保障。这也是不同层次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所存在问题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三、如何评估高校是否重视本科教学?

对多数高校来说,不是简单的重视不重视本科教学的问题,而是重视的程度和实际成效的问题。因而,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尊重大学校长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前提下,可以从高校评估中反映的普遍性问题出发,凝练几个关键点,作为对高校本科教学重视程度的差别化评估的考察点,并作为学校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常抓不懈、构建自我检验、自我激励、简约机制的主要抓手,这是目前提升评估“重视本科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评估高校“重视本科教学”的三个策略

第一,针对不同性质的高校从内涵发展上找出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全局性、关键性不足。以南京大学为例,南京大学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有明晰的教育理念,但恰恰在课堂教学质量上成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短板。陈俊校长在审核评估后提出“建设一流的课堂教学”,就是抓住了命脉。教育部提出建设一流大学,要先从建一流课堂开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对不同的高校来说,需要在其配套机制与成效等方面加以考察评估。 

曾长期担任英国大学教育经费评议会负责人和剑桥大学副校长的阿什比(Eric Ashby)有一个颇有影响的“大学遗传环境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P7)现实中,的确存在同一问题在不同性质的高校有不同表现的现象。因此,针对不同性质的高校从内涵发展上找出这所高校的全局性、关键性不足,就是差别化评估的体现,这种差别化评估既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具有改进上述评估“偏差”的作用。

第二,评估过程中专家组的站位,要从“教务处长角色”“分管教学校长”角色转到学校书记、校长的角色上,以更高、更宽的视野来考察学校在“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潜质”方面的实际举措和成效。只有站到学校党政“一把手”的角色上来考察评估本科教学工作,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学校“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整体格局,把政府所关注的“立德树人”成效以及社会关心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质”培养效果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评估结论与建议。这一评估站位,与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特征相符合,强化了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一把手”工作的实际成效。

第三,教育评估重点要从关注教学“硬条件”和教学“软环境”建设上,真正把视角转到学生成长成才上,重视大数据支持下的“效益评价”和“社会评价”。可以说每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都针对性地解决了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也取得了预期成效,同时也存在下一轮评估待解决的问题。第一轮水平评估对条件规范等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谓不可替代,但也存在“一把尺子量天下”等问题;第二轮的审核评估对促进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建立“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成效显著,但也存在“效益评价”和“社会评价”不够等问题。因此,把评估的关注点、重点放到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上,瞄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为目标,并更加重视大数据支持下的“效益评价”和“社会评价”,将成为更加有效地改进上述评估“偏差”的关键举措。 

(二)针对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四个短板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考察

第一,本科建设规划普遍存在相对滞后和不完备的问题。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是学校学科发展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本科教学发展脱节;二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院系专业发展定位脱节。为此,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制定了科学完备的本科教育和发展规划(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青年教师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核心内容),并有具体的举措和要求落实到院系和专业建设中去。目的是把本科教育和学校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高校的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办学定位、改革思路在院系和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得到认同,真正落地。  

第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完备、利用效率不高等共性问题。教学评估普遍反映:教学环节要么缺乏质量标准和要求,要么缺乏具体检查和评价而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反馈反映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是很容易采集到的教学信息,而且具有普遍性,但不少高校对此缺乏敏感度,没有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此,考察评估学校领导是否高度重视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是否认真制定并实行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评价机制;校、院两级教学信息采集、分析、反馈的体制、机制是否完善;学校是否对教学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凝练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有权威的反馈、指导工作机制;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员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水平及教学管理队伍能否适应学校的要求,等等。  

第三,“立德树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问题。很多高校“立德树人”还仅仅停留在两课教学、暑期实践及校园社团活动层面,没有营造以学校校训校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也缺乏全员参与、全程奋斗的体制和机制,缺乏环境熏陶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成长要素。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精神建设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检验学校领导办学理念的重要标志。为此,学校是否建立教书育人、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积极营造与学校传统办学定位相协调的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和氛围等,都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与评估。  

这里列举几所特色高校、民办高校的案例。2014年,在对外交学院的审核评估中,深切感受到该校已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爱国、责任”作为该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培育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传统。学校建立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及两课老师组成的高度融合、协调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和由老一代外交家及具有外交实务经历的老师来开展的国家使命、外交官责任等现身教育。从入学教育开始,学生就感受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熏陶,造就了学生具有“爱祖国、知世界、懂国情、守纪律”的优秀特质,使学校成为我国外交官的摇篮。国际关系学院把“忠诚”放到首位,体现在学校每一位教工身上及每一项教育和管理的工作环节之中,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又如北京电影学院始终把“创作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并且通过“毕业联合实习”打通专业界限,拓展学生跨专业学习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全校认识高度统一,正如其自评报告中所述,已经成为学校质量文化的理念。教师都有创作实践经历,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电影制作的各项工作。再以浙江万里学院这所民办大学为例,从入学教育起就把“只要有百分之一可能,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作为教育理念灌输给学生,学校党建工作深入到学生宿舍,实现全覆盖,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和人格培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学生“只要   有想法,就给平台”,培养了一批社会创业的精英。 

第四,本科教学中一些长期未解决的“老”问题,学校是否就其核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举全校之力,通过全面综合改革,予以解决和完善,并取得实效。  

例如“教学与科研”协调这个老问题。这是国内外大学长期存在的问题,就连哈佛大学校长博克也认为这不可能完全靠教师的自觉行为来解决,需要学校机制的引导。我国不少高校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对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及对教师岗位的分类评聘等,更积极更深层的做法是实现洪堡理念中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教师的真实的科研和实践。  

对此,一些高校的探索也颇具创新和成效。清华大学首先提出两个转移,学校办学优势向本科教学转移,科研和学科优势向本科教学转移。深圳大学将教师承担的110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各自编成18课时的短课程,并扩展到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编成“专题研究短课”。通过网络让学生自行选择听课,系统感受真实的科研问题、现实问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解决路径。又如以“聚徒教学”方式实行双向选择,促进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江苏大学全面推进“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全校1 200多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包括校长、书记在内,全部担任本科生四年的学业导师。手机、微信密切了导师和学生的全程沟通,   师生通过微信随时随地交流各种问题,成为教书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形态。

在“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这个“老”问题上。四川大学全面推进“教室革命”,打造“智慧教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推进课程建设三个升级版:1.0版——我讲你听,你教我学;2.0版——教师主导,学生互动,3.0版——学生中心,创新互动。并落实到每一个院系,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  

又如针对推进“学科交叉、协同创新、跨界培养”这个难题。结合新工科的建设,不少高校为此采取多模式、多样化、多选择、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推进教学组织结构及教学内涵、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重大的变革,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夯实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本理念,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本科教育的发展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当前,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需要在这样几个方面适度聚焦:第一,认真凝练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认清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发展规划,瞄准大学未来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定专业改造和建设方案、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规划。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指导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并着眼于使建设规划项目落地,这是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大政方针。第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反馈体系,是促进教师认真从教,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学校教学工作动态的有力抓手。第三,构建文化育人环境,培植优良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是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第四,抓住每个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举全校之力,攻坚克难,是不断提升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建议使用IE4.0及以上版本, 1024 x 768 分辨率
Copyright © 2013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